|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旅游景点 > 黔江凤池山

黔江凤池山

关键词:凤池山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黔江凤池山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huanghuamei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9308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凤池山全貌

险峻的贴耳岩

《黔江县志》和湖北《咸丰县志》分别记载:1911年1月3日,同盟会员温朝钟在凤池山率众起义,7日攻克县城,史称黔江庚戌起义。

清光绪版《黔江县志》载:风池山“在县西百四十里酸枣乡,卓立数峰,灵秀特异。”酸枣乡即今黔江区白石乡,凤池山坐落在白石、杉岭两乡的交界处。据史料记载,凤池山海拔1300多米,因原产荆竹,又名荆竹盖,山顶有一明万历43年(1615年)修建的观音寺。近日,记者慕名踏访了这座神秘的大山。

 

 

 

 

和尚“愚公”凿出“挂壁路”

 

记者乘客车沿黔(江)黎(水)路经石会镇、黑溪镇,行驶约1个半小时后到达白石乡政府所在地,然后再向前行约3公路就到了白石乡凤山村。凤池山就坐落在村头。

 

记者看到凤池山像一只展翅飞翔的凤凰,无论是凤头、凤尾还是凤翅、凤爪都长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更让人称奇的是,组成凤头、凤尾、凤翅、凤爪的数峰还呈现出公公背媳妇、神仙背着背篓采药、小孩背着书包上学等景观。“这些景色硬是活灵活现啊!”给记者带路的凤山村主任、62岁的聂佰银老人感叹地说。

 

“上凤池山只有一条人工开凿的小路。”聂佰银说,“那条路像门帘挂在悬崖绝壁上,被称‘挂壁路’,有的地段需要爬行才能通过。”

 

记者站在山下一望,那路形成一道道白岩印,就像云雾在山腰飘绕着。“这条路是观音寺的和尚当年凿出来的。” 聂佰银说,“能在悬崖绝壁上凿六七公里路,说明和尚里也有‘愚公’。”

 

由于好多年没有人上过凤池山了,上山的路已被荆棘、灌木封住,聂佰银用柴刀在灌木丛中砍出能前行的路。

 

用了一个小时时间,走完灌木丛,然后开始走和尚在悬崖绝壁上凿的路。记者看到,路边的岩壁上有许多清晰可见的凿印。“这些路是和尚用铁钻一下一下凿出来的。” 聂佰银说。

 

和尚们凿出的路跟独木桥似的,两人不能并行,只能一前一后地通过,而且还得紧贴着岩壁。走约200米,被称为“贴耳岩”的断壁出现在面前。记者看到,“贴耳岩”数十米高,岩下是万丈深渊。“要走过断壁只能用双手手指抠住断壁上的岩缝,身子紧贴着断壁,脚踩在刚好一只脚宽的岩石上,然后慢慢向前移动,当地人之所以将这里取名为‘贴耳岩’,就是因为经过这里时,要把耳朵贴着断壁走。如果手指抠不住岩缝,脚又打颤,就有掉下万丈悬崖的危险。”聂佰银说,“年轻的时候,我经常从这里走过,现在年纪大了,也不敢走贴耳岩了。”

 

记者试了试,也不敢走贴耳岩。于是,聂佰银在贴耳岩下的荆棘丛中砍出一条路,绕过了贴耳岩。

 

神秘的石窟

 

过贴耳岩后,悬崖上的路大多都要爬行通过,聂佰银在前面紧贴着路边的岩壁慢慢爬行,记者背着摄影包跟在后面慢慢往前移动。

 

到半山腰后,路宽了起来,路与山岩顶端之间的距离也变成了数十米,无须再爬行。但出现在眼前的,确是刻在绝壁上的多个石窟。记者看到,每个石窟高三四十米,宽约三十米。“这些石窟原是菩萨的神位。” 聂佰银说,“菩萨高大威武,雕刻得栩栩如生,遗憾的是,在文革时被拆毁,只留下一些‘空洞’了。”

 

悬崖那么高,和尚们是怎么攀上悬崖去雕刻的?岩石那么硬,和尚们又是用得什么工具?仰望着那些石窟,记者心里生起一个个谜团。

 

在山岩中有十几处和尚墓,但大多被毁。有两座墓身镶嵌在岩缝里的墓虽然外观保存较好,但被掘了“内脏”。看着被毁的一座座和尚墓,聂佰银连连说着:“可惜!可惜!”。

 

和尚墓中只有一座墓碑尚存。记者看到,该石碑高约1米,宽约0.6米。由于立于悬崖下,未被风吹雨淋,墓碑没有其他岩石风化得快,背上字迹清晰可见。碑上刻有“传临齐正宗第四十一世上空慧老和尚塔”、“大清同治5年(1867年)丙寅岁孟夏月立”等字样。距今已有142年的历史了。

 

要到山顶时,一段四五米宽的路形成了一个坝子,顶上被悬崖遮盖着,坝子中是一个用石块砌成的拜台,远看拜台就像镶嵌在悬崖中一样。“这里原是香庙,我小的时候,就来这里烧过香。”聂佰银说,“虽然香庙不大,但供奉着一个很大的菩萨,文革期间被毁后,村民们用被拆毁的石块重新搭建了这个拜台。”

 

要上山顶必须经过一道山门。山门是和尚当年修建的石门,坐落在一堵悬崖上,是到山顶的唯一通道。山门上没有雕刻,也没有文字记载,门前是50多步悬在悬崖上的石梯,只有约20厘米宽,走在石梯上往下看,脚下是万丈深渊,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凤池山名的传说

 

“凤池山原不叫凤池山,而叫太平山。”聂佰银说,相传在很久以前,当地李氏家族的祖先李凤池,从江西逃难举家迁居来太平山,他见太平山风水好,就定居下来“赶蛮拓业”。李凤池有一身武功,带着几十个家族中身强力壮的汉子,与居住在太平山的土家人大战了三天三夜,将土家人战败并将其驱逐出太平山,然后占领了太平山一带。

 

聂佰银说,太平山上有一个山王洞,洞里住着山王菩萨。只要遇到灾荒年,山王洞里就会出米。穷人挑着箩篼到山王洞前,点烛烧香,然后磕头说:“请菩萨开思,赏赐点米,到明年这个时候来还你。”磕头完,箩篼里就涨满了米。结果,有一年,当地一财主在头年挑了山王菩萨的米,第二年却还的是米康。就这样得罪了山王菩萨,从此,山王洞里再不出米了。这时,李风池来认山王菩萨为干爹。有一天晚上,李风池来到山王洞前叩拜:“干爹呀,我没看到过您的影子,您就现身给我看一下你的样子吧。”山王菩萨答应了李风池的恳求,要李风池第二天子时来看。第二天晚上,李凤池半夜起来打开大门一看。只见一个巨人站在他面前,巨人的一只脚踩在太平山山尖,另一只脚踩在李凤池房子后头的坝子上。李凤池被吓坏了,连忙作揖磕头:“干爹,您快快收身,我看到了,看到了,您再也莫来吓我啦。”

 

天亮后,李凤池去看山王菩萨用脚踩的坝子,只见山王菩萨的脚将坝子踩成了一个一幢房子那么大一个坑。“这个坑至今还在。”聂佰银说,“后来,李凤池就用自己的名字将太平山改为了凤池山,把山王菩萨踩的那个大坑,取名凤池塘。”

 

庚戌起义揭竿地

 

爬上山顶后记者发现,山顶其实是个七八亩大的坝子,坝子长满了齐腰深的野草和灌木。聂佰银告诉记者,明万历43年(1615年)修建的观音寺就在坝子的中央。据史料记载,观音寺旁有一个天生水池,池里的水清澈甘甜,四季不干涸。遗憾的是观音寺在文革期间被拆毁,水池也被填了。没有留下半堵残垣或半块砖石。

 

聂佰银告诉记者:“当年庚戌起义的指挥部就设在观音寺里。史料记载:1910年12月底,温朝钟与王克明等以朝山为名,到凤池山聚会,商讨起义事宜,不料消息走漏。温朝钟当机立断,决定提前起义。1911年1月3日(庚戌年腊月初七),革命军誓师凤池山揭竿起义,发布反清檄文,树起“奉天承命,扫清灭洋”的大旗,温朝钟为义军总司令,王克明为副司令,黄玉山为后勤总长。1月7日,义军在观音寺里剪发戎装,歃血誓师,然后,手持长矛、马刀、火枪、土炮等武器,兵分两路向黔江县城挺进。一路经八面山,佯攻县城西门;一路直取县城。义军长驱直入,一举攻占黔江县城。义军打开监狱释放被关押的群众,开仓济粮,走上街头,宣传革命,补充人员枪械。1月9日,义军撤至两会坝,进行整编扩充,更名为“铁血英雄革命军”。

 

为了实现“攻打彭水,出涪陵,沿长江上重庆,与各地同盟会汇合,向全川与外省扩展”的计划,义军在整训后,兵分两路再次攻打黔江县城。时清军援兵已到。腊月十二日傍晚,温朝钟到达城郊,从上沙坝涉水过河时,突遭埋伏在万柳堤的协防军的猛烈射击。温朝钟一马当先,仗剑指挥义军奋勇还击。由于众寡悬殊,激战到三更,义军伤亡惨重,被迫退至湖北咸丰县破水坪,以图据险固守。然清廷征调的川鄂湘三省部队,接踵而至。腊月二十七日,义军再退驻飞龙寺,被追来的敌军团团围困。在这生死关头,有人建议温朝钟化装出逃,他毅然拒绝,说:“首其事者当其难,何逃焉?”次日拂晓,温朝钟从容地烧掉会友名册及文稿,挺立飞龙寺楼门前,面对敌军朗声道:“我就是温朝钟,一切皆我所为,不与他人相干,朝我开枪吧!”官军射杀温朝钟后,竟肢解了他的尸体,蜀军得头,鄂、湘军分其手足。时年温朝钟32岁。

 

记者在山上没有发现温朝钟义军的遗迹,但歌颂温朝钟的山歌仍在当地流传,下山的时候,聂佰银放声唱了起来:“凤山来了温朝钟,他是革命真英雄,为了复兴大中华,不惜牺牲作先锋……”

——相关链接——

1、黔江凤池山
http://www.409000.cn/forum/thread-6638314-1-1.html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23-79251828 18680990719 传真:023-79251828 邮箱:1357534248#qq.com
地址:黔江区小时代2单元5楼 邮编:409000
Copyright © 2004-2024 重庆笑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