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黔江摆手舞

黔江摆手舞

关键词:黔江摆手舞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黔江文化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qianjia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5413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舞蹈,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歌随舞而生,舞随歌得名。

 

舞蹈简介

 

  摆手舞又名“社巴”,整个活动以祭典舞蹈、唱歌等为表演形式,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内容。祭礼仪式毕,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土人作战前跳此舞以助长士气。摆手舞分单摆、双摆、大摆手、小摆手数种。跳摆手舞击大鼓、鸣大锣,气势宏浑壮阔,动人心魄。舞蹈时双手呈同边摆动,踢脚摆手,翩跹进退,成双成对,意境生动。摆

  

 

  手舞不仅是民间一种娱乐和健身性质的体育活动,亦是舞台上独树一帜的艺术奇葩,正是“摆手堂前艳会多,携手联袂缓行歌。鼓锣声杂喃喃语,袅袅余音嗬呓嗬。”

 

  中国土家族民间舞。流传于湖南永顺、龙山、保靖以及湖北、四川交界土家族聚居地区。春节期间在土王庙前举行的仪式性集体舞,唐末五代时已流行,初与祭祀有关,后演为风俗。分大摆手、小摆手。大摆手3~5年一次,有数县上万人参加,历时达7~8天。舞蹈中有复杂的军事狩猎内容,还摆出套路阵法。小摆手则本村本寨,每年举行,以农耕为内容。舞蹈时人们围成多层圆圈,一个领舞,众人随跳。即兴性很强。

 

舞蹈概述

 

  土家人喜爱的传统大型舞蹈。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歌随舞而生,舞随歌而名。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七,一村一寨的男女老幼齐集摆手堂或土王祠,先由土老司手举扫帚,唱起扫邪歌,然后摆手队伍举着龙凤大旗,打着镏子、围鼓,吹着牛角、土号、唢呐,燃放三眼炮和鞭炮,身着"西蓝卡谱",头包花巾,扛着神棍,在一声"喂嗬"中入场,翩翩起舞,热闹非凡。舞姿有单摆、双摆、回旋摆,粗犷豪放,生活气息浓烈。摆手舞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大摆手在摆手堂进行,规模大,时间长。一般从正月初九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摆手队伍一般以村寨为单位,参加者众多。表演的具体内容主要有闯堂进驾

  

、开头辟地、人类起源、迁徙定居、耕作劳动、自卫抗敌、扫堂关架等八个部分,穿插打镏子、唱山歌、吹冬冬喹、打花鼓、唱薅草锣鼓歌,表现土家先民跋山涉水、迁徙繁衍、农事活动、日常生活、战争场面等。小摆手规模较小,时间较短,正月初九至十一日在各村寨所在的土王祠举行。其内容为祭彭公爵王、打蚊子、牛打架、塞冰口、挖地、下种、插田、除草、收割,表示劳动丰收的喜悦欢乐之情。摆手舞有独唱、领唱众和、众人齐唱等形式,曲调随舞的内容而变换。竹枝词记曰:"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摆手舞是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发源于重庆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内的酉水河流域。摆手舞,土语称“舍巴日”,有的叫“舍巴”。它是土家族祭祀祈祷的一种活动,一般在年节举行,并发展为祭祀、祈祷、歌舞、社交、体育竞赛、物资交流等综合性的民俗活动。土家人在摆手活动中,追忆祖先创业的艰辛,缅怀祖先的功绩,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场景,整个活动都着浓厚的祖先崇拜痕迹。中国土家族民间舞。流传于湖南永顺、龙山、保靖以及湖北、四川交界土家族聚居地区。春节期间在土王庙前举行的仪式性集体舞。土王庙也称摆手堂,是土家族供奉祖先的祠堂,早在唐末五代时已流行,初与祭祀有关,后演为风俗。 

 

  摆手舞规模大小分为大摆手、小摆手。大摆手3~5年在几个县交界的地方举行一次,有上万人参加,历时达7~8天。舞蹈中有复杂的军事狩猎内容,还摆出套路阵法。小摆手则本村本寨,每年举行,以农耕为内容。舞蹈时人们围成多层圆圈,一个领舞,众人随跳。即兴性很强。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土家族摆手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人民喜欢山歌,也喜欢跳舞,尤喜摆手舞。每年正月初三到十五(也有初一的,因地不同),青年男女便聚齐鸣锣击鼓,摇摆呐喊,在摆手堂前,身披被盖,手持棍棒,边唱边跳。有的地方在

  

 

  摆手堂前还设有土王庙,庙前坪场空旷,场中载有衫树,树上挂着彩灯,土家人围着衫树跳舞。有的地方则在田边地角跳舞。沿河县的土家族把这种摆手舞变为与农事活动相结合的“打闹歌”、“薅草歌”和“薅草锣鼓”。 印江把摆手舞变成了“印江花灯”,表演粗矿而风趣,或两人对唱,边唱边跳,活泼洒脱;或几人领唱,众人和声齐舞,热闹非常。还有一些地方在庙前场坪中央挂上锣鼓,一人敲打,摆手人踩着鼓点或单摆,或双摆,或回旋摆,套数多,内容丰富。有的地方白天晚上都跳,有的则跳三夜、五夜,或十几夜的。这种舞蹈健康优美,生活气息浓厚,有广泛的群众性。

 

详细介绍

 

  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种大型舞蹈。按其活动规模分为"大摆手"、"小摆手"两种;按其舞蹈形式分为"单摆"、"双摆"、"回旋摆"等;按其举行的时间分为"正月堂"、"二月堂"、"三月堂"、"五月堂"、"六月堂"等。

 

大摆手

 

  大摆手活动规模庞大,以祭"八部大神"为主,表演人类起源、民族迁徙、抵御外患和农事活动等;小摆手活动规模较小,以祭祀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和各地土王为主,表演部分农事活动。

 

  土家族的大摆手活动非常热闹,在土司时期就被文人形容为:"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湖南龙山马蹄寨的大摆手活动历史悠久,规模庞大,远近驰名,辐射面广,上至鄂西、川东,下至永顺、保靖、大庸、桑植,热衷于摆手活动的土家人,以及客商小贩、杂技艺人等界时纷至沓来,多达数万人,遂成为湘、鄂、川、黔边境文化、经济交流的民族盛会。

 

 大摆手是在摆手堂中举行的。摆手堂正中央,供奉着八部大王及其夫人"帕帕"的神像。摆手堂大坪中间立一根高二十四米的旗杆,上面的两面龙旗迎风招展,旗杆顶端的一只白鹤振翅欲飞。 大摆手活动按三年两摆的传统习俗,于正月初九至十一日举行。界时,各寨依姓氏或族房组成摆手“排”,每"排"为一支摆手队伍,各"排"人数不等,均设有摆手队、祭祀队、旗

  

队、乐队、披甲队、炮仗队。

 

  首列为龙凤旗队。龙旗和凤旗系用红、兰、白、黄四色绸料制成四面各一色的三角大旗。旗长丈余,边缘镶有鸡冠形花边。以白龙旗和红凤旗为上承,并排走在队伍的最前列。

 

  次列为祭祀队。由寨上德高望重的老者组成,多达二十余人。他们身着皂色长衫,手持齐眉棍、神刀、朝筒等道具,一尊者捧着贴有"福"字的酒罐,率领担五谷、担猎物、端粑粑、挑团馓、提豆腐等祭品的人,随掌堂师行祭事,唱祭祀歌。

 

  祭祀队后面为舞队。男女老少皆可参加,他们均着节日盛装,手里分别拿着朝筒或长青树树枝,列队入场。

 

  继于舞队的是小旗队。凡户一面,颜色多彩,有长方形和三角形二种,亦饰有荷叶边。敬献于"八部大王"坛下,以感祖恩深泽。 接着是乐队、披甲队、炮仗队。乐队分馏子和摆手锣鼓两种。再配以牛角、土号、野喇叭、咚咚喹等,奏出土家族节日的独特旋律。

 

  披甲队由身披五彩斑烂"西兰卡普"的青壮年组成。土家族人天性劲勇,锐气尚武,在摆手舞中以锦为甲,以示威武雄壮。

 

  炮仗队有鸟铳和三眼铳组成,各队按以上程序排列进入摆手堂。进堂后先扫邪,后安神。章堂师手持扫帚,以高扬激越的音腔,强烈地谴责那些"大斗进,小斗出,少斤缺两"的剥削者;以道德的铁扫帚,清扫那些"起心害人,行盗为娼"的民族败类,充分表现了土家族嫉恶如仇、纯朴善良的美德。祭祀时,祭祀人在掌堂师的带领下,依序跪下左脚,舞众亦虔诚跪下,与祭祀队一领一合,齐唱

  

神歌,歌词委婉深沉,气氛肃穆庄重。歌毕,各排将各自的供品呈于神案,其上有"福禄寿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等字样。

 

  祭祀完毕后,礼炮三响,撼天动地,摧人起舞,全场沸腾。人们在掌堂师的指挥下,整齐地变换着舞蹈动作,时而单摆,时而双摆,时而回旋,舞姿优美,动作逼真,刚柔相济,粗犷雄浑。摆手舞的内容,分别展现出民族迁徙、狩猎征战、农桑绩织等一幅幅富有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的艺术画卷。

 

小摆手

 

  小摆手,是土家族居住区普遍盛行的一种文化习俗活动,在鄂西主要流行于酉水流域。过去,凡百户之乡,皆建有摆手堂,有的还建有排楼、戏台等。来凤舍米湖、大河等地现有摆手堂遗迹。舞时,男女齐集摆手堂前的土坝,击鼓鸣锣摆手。其特点是摆同边手,躬腰屈膝,以身体的扭动带动手的甩动。表演内容为"拖野鸡尾巴"、"跳蛤蟆"、"木鹰闪翅"、"犀牛望月"等狩猎动作和"砍火渣"、"挖土"、"烧灰积肥"、"种苞谷"、"薅草"、"插秧"、"割谷"、"织布"等生产生活动作。

 

摆手舞之乡

 

保护土家族独具特色地方民族舞蹈重庆命名“摆手舞之乡”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民族特色的舞蹈,重庆市为了保护和弘扬这一独具特色的地方民族舞蹈,日前命名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为“摆手舞之乡”。土家“摆手舞”是一种以摆手为基本特徵的祭祀性舞蹈,土语称为“舍巴日”。它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形态,是勤劳勇敢的土家先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及图腾崇拜和土王崇拜活动中逐渐创造出来的。“摆手舞”以祈求幸福吉祥为主题,是土家人用以酬报先祖的重要形式,是一个庞大的艺术载体。摆手舞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前者表现古代战争等宏大场面,其舞粗犷劲勇;後者轻柔细腻,主要表现日常生产生活的场面。摆手时

  

,先由土老司主持祭祀祖先和土王,以粑粑、豆腐、猪头等为供品,烧香膜拜,然後在摆手坝中央升起篝火,土家後生在土老司的指导下围绕篝火翩翩起舞、通宵达旦。据考证,土家“摆手舞”源於渝、鄂、湘三省市的酉水河一带,在那里,“摆手舞”成为人民群众祭祀、娱乐的主要方式。从1982年起,重庆市开始收集整理酉阳县的土家“摆手舞”,两年後完成了国家“七五”科研项目收集、整理全国十大艺术集成之一的《舞蹈集成》 (酉阳卷),将酉阳土家“摆手舞”收入其中。1999年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表演项目中,酉阳县土家“摆手舞”获得铜牌,今年,酉阳县又推出了第三套简化土家“摆手舞”,展示了土家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据悉,为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酉阳县十多年来坚持推广普及土家“摆手舞”。目前,这个县土家“摆手舞”普及率达八成以上,覆盖面达百分之百。土家“摆手舞”已形成家喻户晓的格局,并成为土家人待人接客必跳的民族舞蹈。据介绍,酉阳位於重庆、贵州、湖南和湖北边区结合部的武陵山区腹心地带,目前,酉阳县面积5173平方公里、总人口73万,有16个民族聚居此地,是重庆市面积最大、少数民族人口最多最集中、最具民族风情特色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其中有土家族43万人、苗族17万

 

所属民族

 

  土家族1956年被识别为单一民族,1990年统计人口为570.422万人,2007年为802万人。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贵州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德江、印江等县以及重庆的石柱县、秀山

  

、酉阳、黔江等县,与汉、苗等族杂居。土家族织锦以其色彩斑斓、织工精巧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传人彭昌松

 

  艳阳高照,暖风宜人。摆手堂内,一支长长的队伍踏着锣鼓的节拍翩翩而舞,老的、少的、男的、女的,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一个年过古稀的老头,穿一件青布长衫,头上盘条黑色丝帕,花白的胡子,只见他时而摆手,时而跺脚,时而侧身,时而挺腰,那动作轻盈而刚健,柔美而娴熟,让人陶醉,拍手称好。这位老人便是人称“土家舞蹈家”的彭昌松。

 

  此人虽很平凡,却有不平凡的经历。彭昌松,土家族,中共党员,1933年11月18日出生于湖北省来凤县百福司河东舍米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中,由于家贫如洗,出生于旧中国的他从未进过学堂门,尽管如此,可他十分好学,积极上进,努力进取。1952年,他便担任了本村坪里生产组组长;1954年春参加了湖南龙山桂塘腰带山抓国民党空降特务;1964年担任了舍米大队民兵连长。由于工作踏实,成绩显著,1975年他被选为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受到了李先念的接见,紧接着1977年再次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湖北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1978年被选举为国家民委委员、来凤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任以上职务过程中,为本镇本县乃至本州都作出了贡献。

 

  身为地地道道的土家农民,在长期与泥土打交道的过程中,彭昌松从小就受到了土家文化的熏陶。逢年过节,刚学会走路的他便跟祖辈一起到摆手堂跳摆手舞,尽管此时他并不懂摆手舞的含义,也不懂什么叫摆手舞,只是儿戏地、机械地乱摆。摆手舞作为土家族的民族独有的舞蹈,它浑厚雄健、有

  

力,分单摆、双摆、拜年、比脚、纺棉花、撒种、抖灰尘、擦背、老鹰展翅等九节,反映了勤劳善良的土家人的劳动过程,充分表现了土家人乐观自强的精神境界。

 

  随着时光的流逝,老一辈摆手人日渐稀少,新一代摆手人成长起来,成年的他继承了祖辈摆手,把九节摆手舞跳得淋漓尽致,成为新一代摆手中出类拔萃的人。此外,他还学会了土家族的又一舞蹈——麻舞。麻是古代土家人纺线织布的必需用品。在长期生产劳动中,聪慧的土家人编排了麻舞。此舞紧紧围绕种麻的全部过程,砍—烧—撒—管—挂—洗—刮—破—结—牵—织,边跳边唱,反映了丰收后的喜悦心情。这些动作通过他表演出来,让人如同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在种麻一般。

 

  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二十余年间,彭昌松和舍米摆手队曾多次在县城演出,在2002年的万人摆手节上,他带领的摆手队获第一名。此外,彭昌松还无数次接待了来访的国内外游客、学者,弘扬了土家民族文化,向外宣传了舍米这个民俗村。

 

  光明荏苒。现年70岁的彭昌松老人膝下儿孙满堂,大可安享清福,可他并没有如此,他身板硬朗,精神矍烁,不辍劳作,一人租种自留地,喂猪、养鸡,过着闲适的生活,想唱就唱,想跳就跳,摆手舞、麻舞仍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摆手舞历史

 

  《后汉书》称摆手舞起源于古代的巴渝舞。《晋书乐志》认为舞曲四篇中就有“矛渝”,“弩渝”是离不开武器的,故为古代一种战舞。巴人跟随周武王伐纣,“歌舞以凌,殷兵大溃”;秦末刘邦反秦,巴人以巴渝舞勇挫秦兵,刘邦认为有巴渝舞之遗风;明嘉靖年间土司兵抗击倭寇,大跳摆手舞,乘倭寇不备,大败倭寇,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这种战舞逐渐演变成土家祭祀活动,各土司辖地纷纷建摆手堂。清代《永顺府志》载:“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男女齐集, 鸣锣击鼓,跳舞唱歌,名曰摆手。”

 

  清代“竹枝词”盛赞摆手舞场面:摆手堂前艳会多,携手联诀缓行歌; 鼓锣声杂喃喃语,袅袅余音嗬也嗬。

 

摆手舞分类

 

  摆手舞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主要内容。土家人跳摆手舞讲究时辰、场地和规模。摆手舞按其活动规模分为“大摆手”、“小摆手”两种;按其舞蹈形式分为“单摆”、“双摆”、“回旋摆”等;按其举行的时间分为“正月堂”、“二月堂”、“三月堂”、“五月堂”、“六月堂”等。跳摆手舞不拘人数多少,少者数百,多则上万,摆手时,以击大锣、鸣大鼓呼应节奏,气势恢宏壮观,动人心魄。主要特点是手脚呈同边动作,踢踏摆手,翩翩进退,成双成对,节奏鲜明生动。

 

  大摆手活动规模庞大,以祭“八部大神”为主,表演人类起源、民族迁徙、抵御外患和农事活动等;小摆手活动规模较小,以祭祀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和各地土王为主,

  

 

表演部分农事活动。

 

  土家族的大摆手活动非常热闹,在土司时期就被文人形容为:"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湖南龙山马蹄寨的大摆手活动历史悠久,规模庞大,远近驰名,辐射面广,上至鄂西、川东,下至永顺、保靖、大庸、桑植,热衷于摆手活动的土家人,以及客商小贩、杂技艺人等界时纷至沓来,多达数万人,遂成为湘、鄂、川、黔边境文化、经济交流的民族盛会。

 

  大摆手是在摆手堂中举行的。摆手堂正中央,供奉着八部大王及其夫人"帕帕"的神像。摆手堂大坪中间立一根高二十四米的旗杆,上面的两面龙旗迎风招展,旗杆顶端的一只白鹤振翅欲飞。

 

  大摆手活动按三年两摆的传统习俗,于正月初九至十一日举行。界时,各寨依姓氏或族房组成摆手"排",每"排"为一支摆手队伍,各"排"人数不等,均设有摆手队、祭祀队、旗队、乐队、披甲队、炮仗队。

 

  小摆手,是土家族居住区普遍盛行的一种文化习俗活动,流行于酉水流域。过去,凡百户之乡,皆建有摆手堂,有的还建有排楼、戏台等。来凤舍米湖、大河等地现有摆手堂遗迹。舞时,男女齐集摆手堂前的土坝,击鼓鸣锣摆手。其特点是摆同边手,躬腰屈膝,以身体的扭动带动手的甩动。表演内容为“拖野鸡尾巴”、“跳蛤蟆”、“木鹰闪翅”、“犀牛望月”等狩猎动作和“砍火渣”、“挖土”、“烧灰积肥”、“种苞谷”、“薅草”、“插秧”、“割谷”、“织布”等生产生活动作。

 

摆手舞节拍

 

开始:拜火

  1、团圆手(四次):团圆手---向右展翅---击掌两次

  2、车轮手(二次):车轮两圈---团圆手两次---展翅两次------------ 过门:展翅两次

  3、抖格子(四次):抖四拍---团圆手四拍---揣荷包(右-左-蹲)------------ 过门:展翅两次

  4、拜观音(四次):拜四拍---跳拜---蹲拜---展翅两次(手不收回)---跳拜一次

  

  5、双摆(八次):前12拍不动---左三拍---右三拍---绕三拍---双手前后拉三拍

  6、缠腰(三次):上三拍---下三拍---缠三拍---起三拍。其中缠两次后一次走六拍-----过门:展翅两次

  7、大团圆手(八次):团圆手四拍---上打右手四拍---斗牛手八拍(右-左-右)---------过门:拍手八次

  8、打浪(四次):1、2拍打左手---3、4、5拍绕"∞"---6拍停---7、8拍斗牛手

  9、舍巴:团火----结束

 

 

——相关链接——

 

 

1、土家摆手舞及其源流再考

http://www.qjzx.ccoo.cn/forum/topic.asp?boardid=29558&topicid=2634852

 

 

2摆手歌

http://www.qjzx.ccoo.cn/forum/topic.asp?boardid=29558&topicid=2634882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23-79251828 18680990719 传真:023-79251828 邮箱:1357534248#qq.com
地址:黔江区小时代2单元5楼 邮编:409000
Copyright © 2004-2024 重庆笑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