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黔江丧葬

黔江丧葬

关键词:黔江丧葬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黔江丧葬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qianjia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9927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一、土家族的历史与现状

武陵山区是我国中部的一片特殊区域,是指以武陵山脉为中心的湘渝鄂黔边区。在其深深的腹地,满眼所见的,是山连着山,山套着山,山衍着山,山抱着山,峰峦叠嶂。这里山同脉,水同源,树同根,人同俗。经济文化长期落后,不为外人所知,但是
这里的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有着秀美自然风光,有着丰韵的民族文化,居住这里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便是镶嵌在这里的一颗颗倍受关注的璀璨明珠。

虽然人们在划分武陵地区时有所差异,但看法大体一致,它包括湖北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长阳和五峰两县,湖南常德市的石门县,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贵州的铜仁地区和黔东南地区一部分,重庆市的黔江区以及秀山、酉阳、石柱、彭水四个自治县,整个地区国土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人口2000多万。在这块大地上居住着土家族、苗、侗、白、汉等30多个少数民族。是我国中部民族众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一块特殊地区。

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毗邻的武陵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028133人,使用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现在绝大多数人通用汉语,沿酉水(源自湖北鹤峰,注入湖南沅水)流域约20万人仍使用土家语,有的也兼通用汉语。⑵
土家族的来源,目前说法不一。一说来源于秦灭巴后定居于湘鄂川黔边的巴人;二是根据湘西龙山,泸溪,大庸等县市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和土家族地名,认为土家族主要来源于湘西土著,与进入的巴人,汉人融合而成;三说根据《复溪州铜柱记》有关记载和土家族与彝语相近以及土家族与云南部分彝族风俗相同等现象,认为来源于唐中叶的乌蛮。

土家族,史籍中称谓较多,秦汉时,以其崇拜白虎被称为“廪君种”,或以使用武器特征称为“板楣蛮”,或以其人呼“赋”为“”而称为“责人”;属“巴郡南郡蛮”和“武陵蛮”的一种,次后,多以地域命族,被称为“溪蛮”、“楼中蛮”、“巴建蛮”、“信州蛮”,“零阳蛮”等。宋代,出现了区别于武陵地区其他族别而专指土家的“土民”、“土蛮”、“土兵”等名称。以后,随着汉人大量迁入,“土家”作为族称开始出现。

历史沿革中,土家族人为民族经济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作出了不可没灭的贡献;今天,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土家人已正在走出大山,打破禁锢,发生着历史的变革。

二、土家族的丧葬习俗

生老病死,这里大多数人都得经历的一个过程,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信仰,有着不同的文化,当然也就有着不同的文化底蕴和价值取向。丧葬仪式,是生存与死者之间的灵魂对话,是人间情感在幻想境界中的阴阳交流。作为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武陵山区的土家族,其丧葬仪式无不体现出其鲜明的民族特征。

在土家族地区,主要针对农村地区,呈现着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几乎每家每户土家中若有老人的情况,都备着棺材,又称之为寿木,其用途是在使老人“归天”(过逝)后能有一个安身之处。一般情况下,棺木用较为好的木料做成,那样可以延长其棺木腐烂的时间,从而防止死者躯体早日腐化,也体现出了后人孝心。

一般,土家老人逝世后,要历经初死,告丧与奔丧,入殓,绕棺,跳丧,抬丧等几个阶段,持续时间不确定,一般少则三五天,多则长达半月之久。

1、初死。古人对死有很多种说法,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大夫之死曰“卒”,士之死曰“不禄”,庶人之死才叫“死”,未成年人之死称为“殇”,还有“弃世” “上仙”等等,不胜枚举。 病人刚断气,就举行“招魂”仪式。有的地方是一人拿着断气者的衣服挥动着,同时嘴里喊着“××呀,你该回来了”,有的地方则是众人扑在“死者”身上大哭,并掀动着病人,希望病人能恢复正常;因为断气并不意味着死亡。假如招魂无效,死者长眠不醒,就哭丧,悲伤大作,“主人啼,兄弟哭,妇人哭踊,”哭丧完毕,给死者淋浴洁身,孝子给老人换衣服,这衣服在有的地方又称为老衣,包括帽子、上衣、裤子、鞋袜一套,其颜色主要是红、白、青、蓝四种颜色。

一般情况下,死者穿的鞋是一种软底鞋,有的甚至只是一层布,为的只是不让死者在奔赴黄泉的路上脚受苦。衣服穿好后,就要烧“钱纸”——一种被认为是阴间通用的冥币,烧好后把灰垫在死者的脑下,因此又叫“倒头纸”,有的地方不经过烧这道程序,直接就垫在死者脑下,以备死者在阴间有足够的钱花,也代表了后辈的孝心。然后再把死者平放在事先备好的木板上,下面点上铜油灯,又叫“地铺灯”,用竹篮倒扣着。其目的在于防止蛟虫等侵扰死者。

2、告丧与奔丧。告丧即人死亡后,其家属将噩耗告之于众。古丧礼关于这方面的规定很多,民间有用燃放鞭炮向邻里报丧致哀的习俗。⑹鞭炮有大小之分,一般情况下,告丧所用的均为小鞭炮,且其长度一般在1米左右。

3、入殓。入殓即将死者从停尸板上抬下来放入棺材之中。在放入棺材之前,孝子用钱纸烧好灰,请土老师(在民间信仰中,巫师是实施人神沟通的半人半神,他既代神传旨,又替人向神祈求,所以过去都是人们崇拜的对象,土家语称巫师为“梯玛”,意为“”领头人”,“敬神的人”,但“梯玛”仅是极少数懂土家语的人对巫师的称呼,大部分人称本民族的巫师为“土老师”或“土老司”)将其灰均匀撒在棺材内,然后再用相关器具(如杯子、小碗等),在灰上倒扣出印来,一般情况下,逝者有多少岁数,就扣多少印,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就一种对死者的悼念的方式。然后再由土老师和孝子把死者平放入棺内,有的地方用钱纸给死者做枕头,有的地方用房子上的“老瓦”(即年代较长的瓦)做枕头。

特别注意的是,在棺材内,包括死者身上千万不能有任何铁的东西,还有稻谷等物品,这样会对后人不利,有的地方说,若死者身上有稻谷等东西的话,那么他的后代会遭受长“多骨”(即有的骨头长得特别突出,甚至多出骨头来)的惩罚。另外,如果棺材相对死者而言大了的话,一般情况下是用钱纸把空余的地方塞着(指两侧),以防止死者抬丧时在棺材里滚动。

入殓之后,便开始设置灵堂(一般选择在堂屋),当然,灵堂的具体样式因地而异,但总体上,少不了以下方面:死者较大的照片(约为一尺见方),死者牌位,三牲(一般是由鱼、肉、酒等构成),水果,盛放香蜡的盒子等。一般情况下,为了表示后人的孝道,灵堂的设置都是比较讲究的,总体上都会给人一种宏伟之感。

灵堂设置好后,就要选择下葬的日期和地点,并以此来决定道场上时间,此过程要请风水先生根据死者的子、女、媳妇、孙子辈等相关人员的生辰八字与死者的生辰八字去“合”,再选择一个黄道吉日和风水最好的墓地。测出来的日期有长有短,即会出现前面所说的有的只须几天,有的则需半月左右的原因。

4、绕棺。绕棺,又叫“打绕棺”,或名“穿花”,广泛地流传于湘鄂西及渝东南部分土家族地区。老人去世,停灵柩于堂中,请巫师行法事祭祀,“绕棺”时,灵堂红烛高照,香烛香烟袅袅,棺木右角点“长明灯”一盏,并用小竹篓遮着;巫师将法咒一念,召告亡灵,“绕棺”就开始了。“绕棺”活动一般由五或七人,至少三人,成奇数跳唱,由土老师担任领头,现今,以年长者出任,其他人跟后,围绕棺木,不能远离灵堂,故称“绕棺”。歌词内容广泛,可唱亡灵人生平,可唱神语传说,曲调多变,伴之以鼓、锣、镲、钹等打击乐,气氛悦而热闹,乡土生活气息浓郁,承袭了古代“绕尸而歌”的传统。当然,在利川一带“绕棺”又称之为“坐堂”,即少了“绕棺”中“跳”的环节,土老师们只先坐着,于是吹打乐器,唱着歌词。

5、跳丧。“跳丧”,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长阳、五峰、巴东一带流行的“打丧鼓”,又称“跳仗鼓”;一类是湘西凤凰,泸溪地区流行的“打廉”,又称“跳牌”,“跳流落”。“跳丧”与“绕棺”一样,是一种丧葬性的歌舞活动,与“哭嫁”不同,土家人丧事却办得十分热闹。“欢欢喜喜办丧事,热热闹闹送亡人”,充分表现了土家人豁达的生死观。山寨里,无论谁家老人去世,必请歌师傅打丧鼓,当夜(指死者下葬前夕),唢呐齐奏,锣鼓大作,鞭炮阵阵,丧鼓一响,相邻数寨齐来奔丧。所谓的“听到丧鼓响,脚板就发痒,人死众人哀,不请自己来”。灵堂上的舞者,每人手执一件乐器,由掌鼓师指挥,鼓声一起,奔丧者几人一组踏着鼓点,合着唱词,在灵堂上高歌狂舞,叫做“跳丧”。

丧歌的曲调有“撒尔嗬”,“叫歌”、 “遥丧”、“将军令” 、“正宫调”、“一字词” 、“节节高” 、“螃蟹歌”等数十个曲牌,节奏明快,气氛热烈;唱词有歌颂亡灵的,有赞美爱心的,有唱历史的,有唱典故的,有唱动物植物的,有猜谜的,内容十分丰富,土老师还借跳丧,规劝教育世人:哪怕你帝王将帅,也难免土内藏埋;哪怕你高官厚禄,无非一坟棺材。土家人跳丧,一为死者歌功颂德;二为安慰死者家属,把“跳丧”当作情谊象征,说“把不起来耙送不起针,跳一夜丧鼓送人情”。“跳丧”与巴人乐舞有着渊源关系。《夔府图经》载:“巴人尚武,击鼓踏歌以兴哀,父母初丧,鼙鼓以道丧哀,其歌必狂,其众人必跳”。《巴东县志》卷十二曰:“丧葬,殃之夕,其家具酒食,邀亲友,鸣金伐鼓,歌呼传旦。”

跳丧舞姿有“曲” “颤”“悠” “靠” “转”而独具一格,除了“跑场子” “四大步”等基本套路外,多为模仿山中飞禽走兽和一些农事活动。

“跳丧”,先跳什么,后跳什么,都有一定仪式程度,一般分为七项程序:一律师:跳者为表谦虚客气,边跳边等待师傅临场指导;二跳丧;三遥丧;四践丧;五穿丧;六退丧;七哭丧;哭丧,只在与汉区临界地方有,这七项跳丧仪程,都由掌鼓者指挥跳丧人跟着鼓点的变换而变换仪程,歌词内容丰富多样,有歌唱先民祖先的,有唱农桑渔猎的,有唱风土人情的,有唱另女爱情故事的。歌舞通夜不息,可谓“以歌为哭” ,“以乐致哀”,慰死者亡灵,为家属“散忧” 、“解怨”,驱逐死者家里天灾人祸,赐降吉祥瑞气,独具民族性。

土家人办丧事戴孝帕是有规定的,直系亲属戴在头上,一般客人就载在手臂上,直系亲属的孝帕还有长短之分,越长,就证明此人与死者关系越密切。

6、抬丧。抬丧,即出殡。土家人的出殡是在清晨(拂晓前后)举行的,一般是在将死者下葬之后才天亮为宜,意即死者平安“上路”。土家人送葬,棺前必须一人丢钱纸于送殡的路上,谓之丢“买路钱”,相传送殡上山,沿途有饿鬼阻路,故丢钱纸于路途,施舍于众饿鬼。路途中,棺材不能停下,更不能靠地,所以,出殡时,往往需要较多的男子轮流抬丧。抬丧,另一方面,抬棺材的人还抬着棺材不停地抖动,俗话说是死者不愿意走,孝子必须下跪,请求死者不要这样子;一般出殡,孝子要下跪达十次之多。当到达下葬地后,众人小心翼翼地将棺材放入事先挖好的坑中,然后再掩盖上土,再筑成长方形墓状。若是该墓周围还有其他坟墓的话,孝子必须在其坟前点上蜡烛,烧上钱纸,旨在使死者“融入”该群体中去。

土家人死后,他的儿子或女儿要为他守孝七天,如果女儿已经出嫁,在守孝期满了以后再过七天,女儿要回娘家为死者上坟。同时,在死者下葬三天后,其后代要为其上坟,又名”垒三坟”,即用掘土工具,为其修缮坟墓。当晚还要再次点上大的蜡烛,放鞭炮等。

土家人死后,后代为了不忘记祖先,除了在家中设立牌位,还会在祖先死去后不久的日子里为祖先立牌,当然,这是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碑文内容可记载亡人生平,可记载死者相关亲属等……

三、土家族葬礼文化蕴涵

每一个民族,都有它独特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蕴涵着它丰厚的底蕴。土家族的葬礼文化,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土家人对生死的价值取向。用观念形式来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灵魂原则。在土家人的信仰世界中,灵魂观念是其整个信仰世界的基础,他们的死亡观念也正是从这种基础上产生的。肉体形式是易朽的,也是可以更换的,而灵魂形式则是不死的,永恒的,人之死亡,并非生命的真正灭绝,而只是肉体形式的腐朽,但其民族仍在,仍然像其生存期一样存在。确切地说,在土家人那里,死亡并不是寂灭,它只是生命宇宙的二元存在的一种形式转换,即由生命存在转换为灵魂存在。其余的一切都没有发生多大的改变。由生命存在无限苦痛变为灵魂存在的无忧无虑,这是一种大解脱,大轻松,故而也是人生的一大快乐。⒀这是土家人对死亡现象的一种达观的理解,一种豁达的生死观。在这种乐观、浪漫的阐释中,一种以歌舞闹丧为主体的习俗仪式便逐渐成形,并蔚然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丧葬文化。

2、生命原则。卡西尔认为在人类的观念中,存在着生命的一体化原则,尤其是在文化较为落后的人群中,这种生命原则相当突出,土家人的生命原则也具有“一体化”和“统一性”的趋向。如“廪君死,魂魄化为白虎”,即是“生命一体化原则”的体现,在生命原则的支配下,土家人自然会形成“灵魂是一种永恒的存在,它是生命的贮藏库,同时灵魂又是生命存在的特殊形式”这样的观念。坚定灵魂的永恒存在奠定了土家人的生死观念,认为生死存在是灵魂形式的转移,死亡是生命形式的转换。⒁生者活着,死者亦活着,仅仅是生存的时空领域和生存的形式不同而已。故而土家人在他们的丧葬习俗中,总是用“事亡如事存”的态度来对待死者,从而使生存与死亡在他们的观念世界里,相融相通为一体。

3、巫师崇拜。巫师崇拜,即土老师崇拜,从巴人传承至后来的土家族,延续了两千年,无疑产生过很多消极影响,但是作为一种宗教现象的存在,它又与土家族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在过去的时代,土家族没有文字记载,所以,传承民族文化成果的任务,就由巫师(往往是本民族掌握知识最多的人)来承担,应该说,在历史上,土老师对传承土家族文化是起到过积极作用。⒂

4、睦邻思想。土家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生在武陵山区,与苗族、侗族、白族、汉族等众多民族杂居,正是因为土家以有着这种睦邻的思想,才铸就了其健康发展。别的且不说,仅仅一个葬礼之中,就显露出了许多关于这方面的思想,“丢买路线”,与邻墓烧钱纸等,死者亦如此,生者何其说。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土家人人性本善的一个体现,而且,这也与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精神分离不开。

如果我们从土家人关注生存这一视角来重新审视整个丧葬文化,就会发现在其整个丧葬文化中,渗透着的正是那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和脚踏实地的务实、进取的文化精神,他们不相信死亡,不相信死亡是人的寂灭,是人永不复返的消失,而坚信死亡本身仍然是生命的一种生存形式,这种灵魂存在与人的肉体的生存并没有质的差异,从而使得人们对死亡的焦虑化为一阵轻风,一缕云烟,但他们并不因此而“轻生乐死”,相反都特别重视群体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数量,他们重视生存,也重视死亡,因为重视死亡是为了让亡灵们更好地佑助生灵,给生存者增加一层新的保险。⒃这样,生存与死亡便在更高的哲学意义层面上相融相通,浑然一体,而这种生存与死亡的融通,也正是土家人“一切为了生存”这一务实、进取的文化精神在其生死观层面上的展示。唯其如此,这一民族才得在其穿越历史的重重艰难的历程中,披荆斩棘,呼啸前行。

土家族的葬礼,既有社会习俗的特点,又有对处理死者的信仰。民族历史的悠久,民族文化的丰蕴,民族杂居的融合,使得土家族的葬死俗发生着演变,然而,其鲜明的民族特征,浓郁的民族气息,都无不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益处所在。 

 

——相关链接——

 

1、黔江的丧葬—风情

http://www.409000.cn/forum/topic.asp?boardid=29558&topicid=2744971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23-79251828 18680990719 传真:023-79251828 邮箱:1357534248#qq.com
地址:黔江区小时代2单元5楼 邮编:409000
Copyright © 2004-2024 重庆笑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